頸源性眩暈(Cervical vertigo/dizziness)

頸源性眩暈(Cervical vertigo/dizziness)

 

 

案例一

46歲簡先生自述逾半年多前開始頭暈不適,頭重腳輕。去醫院檢查做了MRI(核磁共振),發現C3/C4,C5/C6椎間盤突出,NCV(神經傳導)C5~C7 cervical radiopathy神經根壓迫,Treadmill exercise test or graded exercise test(極度踏車運動試驗)無明顯異常,排除心因性頭暈。

簡先生因為4年前曾因左膝受傷來和威診所治癒,這次暈了半年,經家人提醒才來找何醫師。看診過程仔細詢問簡先生怎麼暈,除了昏昏沉沉,頭重腳輕之外,肩頸也容易痠痛,聊到之前工作是攝影師,之前常要扛攝影器材,但是目前兩手並沒有明顯麻或痛情形,這半年在醫院拉脖子吃藥也都沒有改善。

觸診發現:

1. 項韌帶緊繃 2.C1/C2錯位明顯。

診斷:頸源性眩暈。簡先生接受何醫師建議 → 須調整頸椎錯位

2. 針刀鬆解緊繃的軟組織(T型針刀鬆解術),經過一次治療後已經明顯改善8成,總共做三次針刀治療,頭暈狀況已經完全改善。

 

案例二

38歲梁小姐是一位瑜珈愛好者,最近兩個星期暈眩明顯,做事提不起勁,平常十分樂天的她,很緊張的打電話預約門診。梁小姐就診時面露愁容,臉色昏暗,訴說著她已經看過二位醫師,西醫說她是耳石脫落症,有幫她做耳石復位術,但是做完一樣頭暈,另外看中醫說她是氣血不足。

診察後發現頸椎C1C2右旋併右側移位,頸胸椎也是張力大緊繃,這也是頸源性眩暈合併中暑,只要將頸椎復位配合滑罐刮痧即可。梁小姐十分配合治療,頸椎復位,再將胸椎打開後,當場笑顏逐開,滑罐後通體舒暢,頭暈立刻改善,後續回診一次已痊癒。梁小姐是輕症,只需調整頸椎跟滑罐,活化督脈及膀胱經,不須做針刀治療。

 

 

頸源性眩暈 (參考台灣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規範)

  • 頸源性眩暈是由於頸部軟組織損傷形成筋膜結節或小關節錯位,致椎動脈受刺激,腦供血不足,而出現眩暈、頭痛、運動障礙性眩暈、血壓異常、記憶力減退、耳鳴、耳聾等綜合徵。
  •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發病時,頭痛和眩暈症狀一般同時存在。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。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營養,臨床上,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症狀。
  • 頸源性眩暈是指由於脊柱調節腦部平衡相關部位損傷、自律神經傳導障礙而出現眩暈的症狀。
  • 眩暈也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。患者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,誘發眩暈症狀。
  • 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,一般持續時間較短,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,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,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;若是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則不伴意識障礙。前述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;
  • 而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。
  • 頸源性眩暈是由於頸部軟組織損傷形成筋膜結節或小關節錯位,致椎動脈受刺激,腦供血不足,而出現眩暈、頭痛、運動障礙性眩暈、血壓異常、記憶力減退、耳鳴、耳聾等綜合徵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發病時,頭痛和眩暈症狀一般同時存在。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。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營養,臨床上,椎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頭痛症狀。

 

針刀治療點

  • 患者採取俯臥位或坐位,頭頸定點為前屈。
  • 應用T型針刀整體鬆解術,鬆解上段頸部軟組織的粘連和瘢痕。

 

T型針刀鬆解術

  • T型橫線為5個點:中點為枕外隆凸,在上項線上距離後正中線向兩側分別旁開2.5cm定2點,在上項線上距離後正中線向兩側分別旁開5cm定2點。以上分別是頭針的腦戶、玉枕、腦空共三穴,對應成五穴。
  • T型豎線為6個點,分別為C2~C7棘突頂點。

 

增生注射

以上針刀治療點也可用增生注射治療,何醫師臨床經驗,若是要鬆解沾黏組織,以針刀為主;要修復組織,則以增生注射(PRP)效果佳。

治療後患者應配合頸部運動(毛巾操),放鬆枕下肌群,恢復頸椎活動度,忌食冰冷食物,避免復發。

 

 

TOP